这是 Python 之禅特别系列的一部分,重点是第十和第十一条原则:沉默的错误(或不沉默)。

处理“异常情况”是编程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。这可能是因为风险很大:处理不当的错误值甚至可以使庞大的系统瘫痪。由于“异常情况”从本质上来说,是测试不足的,但发生的频率却令人不快,因此,是否正确处理它们往往可以将一个噩梦般的系统与一个“可以工作”的系统区分开来。

从 Java 的 checked 异常,到 Erlang 的故障隔离,再到 Haskell 的 Maybe,不同的语言对错误处理的态度截然不同。

这两条 Python 之禅是 Python 对这个话题的冥思。

错误绝不应该悄悄传递… Errors should never pass silently…

当 Python 之禅在 Tim Peters 眼里闪烁而出之前,在维基百科被俗称为“维基”之前,第一个维基网站 C2 就已经存在了,它是一个编程指南的宝库。这些原则大多来自于 Smalltalk 编程社区。Smalltalk 的思想影响了许多面向对象的语言,包括 Python。

C2 维基定义了 武士原则 Samurai Principle :“胜利归来,要么不归。”用 Python 人的术语来说,它鼓励摒弃 哨兵值 sentinel value ,比如用返回 None-1 来表示无法完成任务,而是采用引发异常的方式。一个 None 是无声的:它看起来像一个值,可以放在一个变量中,然后到处传递。有时,它甚至是一个有效的返回值。

这里的原则是,如果一个函数不能完成它的契约,它应该“高调失败”:引发一个异常。所引发的异常永远不会看起来像是一个可能的值。它将跳过 returned_value = call_to_function(parameter) 行,并上升到调用栈中,可能使程序崩溃。

崩溃的调试是很直接的:有一个堆栈跟踪来指示问题以及调用堆栈。崩溃可能意味着程序的必要条件没有满足,需要人为干预。它可能意味着程序的逻辑有问题。无论是哪种情况,高调失败都比一个隐藏的、“缺失”的值要好。用 None 来感染程序的有效数据,直到它被用在某个地方,就如你可能已经知道的,错误信息会说 “None 没有方法进行拆分”。

除非显式消除 Unless explicitly silenced

有时需要显式地捕获异常。我们可能会预见到文件中的某些行格式错误,并希望以特殊的方式来处理它们,也许可以把它们放在一个“需要人来看看的行”的文件中,而不是让整个程序崩溃。

Python 允许我们用 except 来捕获异常。这意味着错误可以被显式消除。这种明确性意味着 except 行在代码审查中是可见的。质疑为什么应该在这里显式消除异常并从异常中恢复,是有意义的。自问一下我们是否捕获了太多或太少的异常也是有意义的。

因为这些全都是明确的,所以有人可以阅读代码并了解哪些异常是可以恢复的。


via: https://opensource.com/article/19/12/zen-python-errors

作者:Moshe Zadka 选题:lujun9972 译者:wxy 校对:wxy

本文由 LCTT 原创编译,Linux中国 荣誉推出

⤧  Next post 如何使用 KDE 的生产力套件 Kontact ⤧  Previous post 硬核观察 | Fedora 率先停用了 Chromium 的谷歌数据同步 AP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