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penEuler 是什么?在 2019 年 7 月 19 日,华为宣布要在年底正式开源 openEuler 操作系统;在半年后的 12 月 31 日,华为正式开源了 openEuler 操作系统,邀请社区开发者共同来贡献。

一年后,截止到 2020 年12 月 25日,openEuler 已经拥有了 3 万社区用户,2 万多个合入的 拉取请求 Pull Request ,2000 多名社区贡献者,7032 款社区软件,75 个特别兴趣组(SIG)以及 7 个商业发行版。不仅如此,openEuler 还在系统主体之外,开源了虚拟化平台 StratoVirt、容器引擎 iSula 等重量级软件。

openEuler 是发行版,还是…

和其他发行版不同,openEuler 的开场并不是以发行版开场的,而是从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开始的——“操作系统有创新么?”。这个答案是肯定的,近些年来,无论是内核的架构还是应用组织的方式,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创新和变化。但这些创新又好似离我们很遥远,也没有听到谁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。这背后不是开发者的不努力,而是操作系统开发和交付的问题。

openEuler 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拿线下的物流供应链举例,一条供应链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,包含了所有与满足客户需求相关的环节,从生产、运输、仓储、零售一直到最终的顾客,而与之类比的软件开发供应链,则由软件组成的相互依赖(构建、运行、代码的复制粘贴、定制化)形成的复杂关系网络被称为软件供应链。过去的开源软件把软件的交付终结于某一个特定的发行版,这带来了一些便利,简化了供应链的管理,相应的,也为软件开发的整体流程带来了单点故障的可能。

openEuler 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openEuler 不是先做操作系统,而是先对软件开发供应链进行梳理,并将整个供应链梳理开源出来,让开发者的软件可以更好的交付给用户,让用户可以更好的把需求反馈到开源软件的上游社区。整个生态中开发者的需求、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在这个供应链中得到满足。

而也正是这样的供应链,为 openEuler 带来了更多的可能,各个开源社区、合作伙伴,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,结合所在的行业和领域,打造出一款专精于领域的发行版。

不仅如此,供应链的思维,也让胡欣蔚可以重新思考云原生这个问题——“只有云才需要云原生么?”,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所有的数字化转型领域,都会需要云原生的这些特性。如何让这些边缘计算设备、端设备享受到云原生中的交付、迭代的性能,也是 openEuler 在关注的。openEuler 所特有的供应链,让操作系统的打包和精简变的更简单,可以根据设备不同的类型、场景整合出适合相应场景的操作系统,从而让这些新特性,可以不只交付给云,更可以交付给边和端,云边端一体为行业和业务创造价值。

openEuler 是操作系统,还是….

openEuler 广为人知的是一个新的发行版,一个 Linux 操作系统,但对于 openEuler 自己来说,操作系统不过是一个创新的产品的承载平台。在胡欣蔚来看,如果一个平台没有创新,则这个平台没有未来;如果一个创新没有好的平台去落地,那这个创新不过是无根浮萍,毫无意义。对于开发者来说,openEuler 就是这样一个孵化和培养创新的平台

胡欣蔚做了个比喻,“openEuler 就是 Apache 基金会 + CentOS 操作系统”。 CentOS 操作系统是一个著名的服务器系统,而 Apache 基金会是一个非常善于对新项目进行培育的基金会。openEuler 的操作系统,只是为了让创新可以有一个落地的平台,让创新有价值,而 openEuler 背后,是一个创新的平台、一个创新的土壤。

在这片土壤中,诞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,同时有具备使用价值的特性,比如跟随 openEuler 一同开源的 A-Tune,将 AI 的技术引入到系统的调教和优化过程中,用机器智能进行优化;比如开源的容器引擎 iSula ,让容器的运行可以更加的轻量和简单,从过去的只能运行于 x86 服务器,到现在可以应用在不同的边缘计算设备;比如 Bisheng JDK ,基于 specjbb 基准测试,相对 openJDK 性能提升了 20%;比如 StratoVirt,是基于 rust 语言开发的轻量级虚拟机,相对 QEMU 资源占用减少了80%,启动速度提升了 10 倍。

这些小的创新,让 openEuler 从一个普通的发行版,变成了一个远超过去的操作系统;而 openEuler 的孵化机制,可以让更多的有用的特性,从需求的收集,到发布到用户端,更加快速和方便。

行业在演进,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分界线,开始变的更加的模糊,操作系统要做什么?应用要做什么?很难有一个一概而论的回答,但可以肯定的是,无论什么样的变更,都是希望这个行业可以有更大的进展,每一个行业中的开发者,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更加核心的业务逻辑的开发。

openEuler 是软件,还是….

openEuler 不仅仅是一款软件产品,为什么 openEuler 会出现?有了数百款发行版的 Linux 世界,真的缺这样一款操作系统么?

答案是肯定的。

提及 openEuler 的诞生,胡欣蔚回顾了自己的过去,早在 2013 年,他就开始参与 ARM 服务器的构建,彼时 Linus Torvalds 对于 ARM v7 架构的评价刚刚过去不久,ARM 芯片应用在通用计算领域也只是刚刚开始,整个行业方兴未艾。他通过研究发现,整个行业的操作系统都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:只适配于自家的芯片和计算平台,这使得应用开发者在开发的时候,需要根据不同的芯片来进行适配,大大的降低了开发者的效率,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适配,而不是业务逻辑的研发上。

在他看来,这样薄的操作系统,无法为业务创新和行业的创新提供价值,而想要促进行业的前进,操作系统的变厚、变强是必不可少的,必须要像 x86 服务器一样,一个版本足以支撑所有厂商的 ARM 服务器,才能真正的促进 ARM 在通用计算领域的蓬勃发展。

也正是因为从那时开始的努力,经过了多年的耕耘,如今在 openEuler 上可以有所收获,当年的选择也无疑是正确的。如今的 openEuler 可以完美的运行在华为自家的鲲鹏处理器上,更是可以支撑多家的 ARM 服务器。不仅如此,一些科研院所,比如国科大的“一生一芯”项目,也被 openEuler 很好的支持了。对于开发者来说,使用的是 RISC-V 架构的芯片,也可以完美的支持 openEuler。未来,openEuler 将会从系统软件的角度,打通不同算力,让软件开发者可以在一个更加简单的操作系统之上,进行技术的创新。

openEuler 还可以是什么?

openEuler 的过去,是我们熟悉的 Linux 发行版,是我们所不熟悉的创新平台。而未来,openEuler 可能是什么?

胡欣蔚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一些想法,在未来,openEuler 会在当前已有的基础之上,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普通开发者、厂商所无法实现的特性。比如在操作系统层面,提供秒级内核切换能力,让那些过去不敢升级、不愿升级内核的老旧系统,可以通过 openEuler 提供的特性,实现秒级的内核切换。在系统几乎不受影响的情况下,完成底层内核的切换,让老系统也可以享受到新内核提供的特性。也会花更多的精力,在 openEuler 社区的治理上,让 openEuler 社区可以有更多的用户,以及更多的开发者,让 openEuler 造福更多的企业和个人用户。

未来,openEuler 会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云计算和边缘计算上,到时候,我们再来看看,openEuler 还可以是什么。

⤧  Next post 为什么 Vim 用户会喜欢 Kakoune 文本编辑器? ⤧  Previous post Web 开发人员喜欢 Brackets 文本编辑器的原因